电话:15811826684

2019风景园林考研热点大盘点必看


海绵城市 

概念 :

学术术语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储存、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建设城市雨水收集与综合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道路、绿化带、公园等公共场所,提升这些场所的生态蓄水功能,以此来恢复城市的河道、沟渠本身的水调节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调节和供应能力。 


海绵城市的内涵: 

①海绵城市的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一是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二是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三是推行低影响开发。 

四是通过种种低影响措施及其系统组合有效减少地表水径流量, 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②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③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 

①区域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②构建生态廊道。 

③划定全规划区的蓝线与绿线。 


④水生态环境的修复。 

⑤建设人工湿地。 

海绵城市的意义 

1、海绵城市与国际上流行的城市雨洪管理理念与方法非常契合,像低影响开发(UD)、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及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等,都是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良性水循环、内涝防治、水污染防治等作为综合目标。 

2、该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具有自然循环的“绿色海绵”雨水系统,使整个城市容易适应新的环境,遭遇水灾害后能够快速恢复,能够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并且不危及其中长期发展。 

3、我国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从学界层面走向社会管理和应用经济层面,并将在城建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从而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城市设计) 

城市双修主要指的是城市修补和城市生态修复两种方式。 

城市双修概念 

“城市修补”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新概念,是对城市发展理念的更新。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城市治理方式的转型。城市修补要尽量避免大拆大建,提倡有机更新。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 

(解决问题)主要针对城市中的现实问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性遭受污染和破坏的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短板突出的问题等。 

城市双修意义: 

①是对城市修补利于渐进式的城市更新。 

②是对城市修补利于名城古镇的延续。 

③城市修补利于可持续发展。 

④是城市修补美化城市形象。简而言之,城市修补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所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的方法。

建成区规划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方式——改变单一项目、单个地块碎片化的实施方式。 

二是建立规划单元的统筹机制——在一定范围内设立完善城市社区功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和绿地等补短板的规划“利益交换”机制。 

三是建立深入和广泛的公共参与机制——把更多的时间、精力、决策权力交给居民。


返回上一页
发布时间:2015-2-4
 

 


在线客服